茶叶与咖啡差不多同时传入大英帝国。
咖啡更早地走群众路线,实现了与工农兵的结合,原因很简单,其价格更为亲民。在先富或者先贵起来的那群人中,茶叶而非咖啡才可以作为奢侈品彰显身份。然而,茶叶和咖啡的政治待遇区别,却与其身价无关。
咖啡的加工比较复杂,烘焙研磨,只能在咖啡馆里消费。如此一来,就平白多了不少民众的集会场所。当时发行量不大的报纸,为了增加屌丝粉丝,也多送到咖啡馆去朗读,一点不顾“莫谈国事”的重要性。喝咖啡或许能喝出群体性事件,就成为政府的很大顾虑。
1675年,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颁发圣旨,自次年的元旦开始,取缔全国的咖啡馆。查理二世的公开理由,是响应英国妇女的抵制咖啡运动,“天听自我民听”嘛。女界对咖啡的大规模反对,原因之一是咖啡馆的性别歧视,女子不得入内,这影响了“幸福”;原因之二是担忧咖啡对男性功能的伤害,这影响了“性福”。
在政府看来,茶叶实在是一种很讲政治的饮品。人人都能“宅”在家里,轻松地泡茶喝茶练茶道,对于咖啡馆这种“群体性”场合的刚性需求,就会大大减少,有利于安定团结。
国王的“好意”,却遭到了全国的一致反对。除了人权、法制之类的宏大理由之外,女同胞则又担心:茶叶太贵,男人们真的没了咖啡,又喝不起茶,就只好喝酒,危害更大。
人民不买账,国王也只好收回成命。自此,加大茶叶进口、降低茶叶价格,似乎成为帝国高层心照不宣的政治任务。显然,此后英国政府对茶叶贸易扶持力度之大,很难简单地用“重商”二字可以解释。
政治挂帅的效果是明显的。到18世纪后期,茶叶已成为英国劳工阶层的主要食品,声势不小的“禁茶派”,也遭到了声势更大的“挺茶派”的有力反击。1795年,牧师D avidD avies出版了他的劳工考察报告,强调了茶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伟大作用:“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,麦芽酒昂贵,牛奶又喝不起,唯一能为他们(劳工)软化干面包、得以下咽的就是茶。茶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饮料。茶配面包,可以维系一家人的日常生活……这不是他们生活的奢侈,而是生活最起码的需要。”
的确,茶叶、面包和奶酪,不仅是英国劳工阶级维持温饱的三件宝,也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维稳的战略物资。只有做好茶叶供应,才能避免物价波动和社会动荡,这正是英国官方对中英贸易的政治期望……